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农林渔大数据该如何用?

  “目前我国农林渔数据资源总量超过2.3亿条,农林渔主题词库累计6.8万条,农林渔术语词库累计10万条。”近日举行的“2019大数据智能与知识服务高端论坛——知领系列论坛”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忠明告诉《中国科学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用数据创新、用数据决策已成为科研创新和管理决策的新常态、新范式。“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林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林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

 

  如何用好我国农林渔大数据成为当前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大数据+人工智能:

 

  更有价值的知识服务

 

  论坛主办方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以下简称知识中心)由中国工程院负责实施,是经国家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工程科技领域公益性、开放式的资源集成和知识服务平台。王忠明介绍,目前,知识中心已建成由总中心、34个分中心组成的体系架构,积极开展工程科技领域知识资源集成和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农业、林业、渔业分中心是知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林渔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旨在全面整合国内外农林渔领域丰富的科学数据和信息资源,开展知识资源组织和数据挖掘分析,为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战略咨询、农林渔科技创新以及科技管理决策提供知识支撑。”王忠明介绍,目前,农林渔专业知识服务系统提供农林渔领域的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统计数据、专家、机构、科研项目、成果、专利、标准、行业报告等10大类数据资源,资源总量超过2.3亿条。

 

  知识中心重点打造了农林渔领域精品特色资源数据集120个,包括农业草地数据、作物科学数据、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荒漠化和沙化调查数据、渔业灾害数据、渔业质量安全数据等;优化知识组织体系,构建了农林渔领域基础词典系统,农林渔主题词库累计6.8万条,农林渔术语词库累计10万条;开发了农林渔业知识的深度搜索、学科导航、知识链接、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和可视化分析等服务功能。

 

  据介绍,知识中心面向行业领域院士及其团队、专家、重大项目等提供定向的深度知识服务,如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精品文献、产业报告、专利、科学数据等信息的动态跟踪。“目前农林渔分中心已为23位院士、14个重大咨询项目、295位领域专家推送高质量信息,在决策咨询和重大工程科技项目数据支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忠明说。

 

  王忠明强调,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知识服务将更加注重与用户潜在需求之间的智能响应,将以更智慧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和决策服务。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力,有望在知识服务领域引发巨大变革,构建起全新生态,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知识服务。

 

  森林资源大数据:从监测到实践

 

  林业大数据是林业产业、生态资源监管、科研实验、生态修复和公众健康等多种数据的集合。“它具有海量化、多样化、价值化、快速化、空间特征明显等特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守攻如是说。

 

  “我国在资源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示范工作。”张守攻说,这主要体现在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调查、碳循环研究、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遥感监测与评价、基于遥感的重大工程生态效应评价等方面。

 

  目前,大数据已经在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中得到了应用。例如,以空天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整合和数据挖掘技术,将林业基础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实现对林业资源基本情况全面了解,协助管理者“摸清家底”。

 

  在林业资源领域,高分遥感技术用途广泛。我国已建立森林资源遥感监测多阶抽样技术体系;规范了遥感技术应用的技术流程与标准;创建了遥感技术与传统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点—线—面多尺度的综合监测技术体系等。目前,我国约70%的林业卫星遥感分析数据来源于我国自己发射的卫星。

 

  在智能林业物联网应用方面,基于下一代互联网、智能传感、宽带无线、卫星导航等构建先进技术和产品,构造天网、地网、人网和林网一体化感知体系,对接智慧林业平台,形成国际领先、性价比高、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感知生态 智慧森林”四网一平台大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