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发展趋势
时间:2019-12-07 13: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粮食安全是涉及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论断表明中央对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深刻把握,也展示了中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决心。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为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构想。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新时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要实行全产业链的安全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
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粮食安全形势迎来了历史最好水平。从供给看,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保持在6亿吨以上,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5789万吨,单产达到5621公斤/公顷,粮食供给充足,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同时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与信息技术、金融、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从需求看,粮食总消费量稳步增长,2018年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总消费量分别约为14953万吨、12583万吨、22465万吨和10664万吨,肉制品进口已对饲料粮需求形成替代,短期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粮价总体稳定。
粮食安全仍面临严峻的挑战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资源禀赋矛盾日益凸显,粮食生产成本显著提高,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给粮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一是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我国人均资源较为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而工业用粮、饲料用粮等使得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对粮食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
二是粮食产业竞争力不足。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刚性增长,粮食生产成本攀升,给未来农业发展带来了风险。2017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总成本分别为1210.19元/亩、1007.64元/亩、1026.48元/亩和668.8元/亩,较2001年分别增长了2.5倍、2.5倍、2.5倍和2.8倍。此外,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国际差距很大,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不高,粮食收储压力加大,粮食加工产业化有待完善。
三是农业对外开放对粮食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全球农业的国际化浪潮,使得农业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农业市场联动不断增强,世界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和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迅速,2017年,粮食进口量达13062万吨,比1978年增长近14倍,粮食净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2782万吨,比1978年增长17倍,粮食净进口量与国内粮食产量的比重则从2.3%上升到20.7%,国际贸易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显著。在投资领域,201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两份文件,提出全面取消稻谷、小麦、玉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同时取消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在全国开放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中方股比不低于34%。未来在粮食收购、加工、批发等环节,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跨国粮商更为直接、更为充分的竞争。
四是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总体宽松,但是2018年世界谷物减产,国际粮价迅速提升,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2018年世界谷物产量下降为26.01亿吨,同比减少2.1%,而消费量增长为26.53亿吨,同比增长1.5%,供求形势由宽松转为趋紧。全球仍有51个国家约1.24亿人受到急性粮食不安全的影响,同时世界各国抢占粮食市场话语权的竞争更加激烈,欧美等农业强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优势地位,正逐步加大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掌控。
五是长期粮食供需偏紧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结构变化和食物消费升级,我国粮食需求量不断增加,粮食自给率降低的风险依然存在。
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构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多地生猪生产止跌回升
- 下一篇:水产品线上消费升级趋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