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海水稻”开启智慧农业巨大想象空间

  在世界农业工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物种子的杂交改造和土地数字化改造的交汇对接,将在全球打开一个巨大的新农业革命的想象空间。而这正是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污染问题、让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中国式突围之路。

 

  “海水稻”的成功,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它为过去的“农业荒漠”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世界上更多饱受粮食短缺困扰的人们带来了福音。未来中国被改造的一亿亩盐碱地将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数字农业基地,其背后正在成型的立体化的中国未来农业发展道路必将引起全球关注。

 

  桃源河是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的一条外流河。上世纪60年代,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海水倒灌,万亩良田变成了盐碱地。时隔半个多世纪,过去的“农业荒漠”变成了“海水稻”改良示范基地,并迎来了收获季。

 

  业界专家认为,“海水稻”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背后展现了我国对智慧农业的探索,开启了全球新农业变革的巨大想象空间。

 

  “海水稻”或让亿亩荒滩变粮仓

 

  沿海滩涂地区由于海水渗透导致盐分过高,不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们视为“农业荒漠”。

 

  不过,记者近来却在桃源河两岸看到,尽管土壤含盐度最高处达到9‰,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的技术团队的努力下,这片滨海盐碱地不仅长出了“海水稻”,最高亩产甚至超过了600公斤。

 

  “普通农作物很难在盐碱地里生长,但‘海水稻’是个例外。”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国栋解释说:“‘海水稻’并不是说能长在海水中,而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是一种不惧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边滩涂地和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目前,我们研发的‘海水稻’已能在含盐度6‰的盐碱地中长出稻米。”

 

  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让亿亩荒滩变粮仓,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一大期待。

 

  资料显示,全世界有142.5亿亩盐碱地,亚洲有48亿亩,其中我国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的17个省、市、自治区均分布有盐碱地,总面积约为15亿亩。在这些地方,普通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生长。

 

  袁隆平院士表示,如果能推广种植一亿亩“海水稻”,只要平均产量达到300公斤,一年内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多养活8000万人口。

 

  据介绍,早在2016年10月,青岛市政府便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由袁隆平院士任首席科学家。

 

  2018年,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分别在山东青岛城阳、新疆喀什、陕西延安南泥湾、黑龙江大庆、浙江温州和山东东营进行了“海水稻”试种,均获得成功。

 

  张国栋说,之所以选择这6个地方,是因为这些地方分别代表了滨海小流域盐碱地、新疆干旱半干旱盐碱地、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环渤海盐碱地和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等类型,再加上延安南泥湾的次生盐碱和退化耕地,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的盐碱地类型。

 

  如今,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海水稻”试验基地已达9个,覆盖新疆、黑龙江、浙江、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规划示范种植面积近2万亩。

 

  走出国门的中国农业新名片

 

  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为什么袁隆平院士还要继续主导研究“海水稻”?

 

  业界认为,原因有三:第一,现阶段中国的粮食虽然能自给自足,但用于养殖及食品工业的粮食仍要依托进口,在此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做好战略储备;第二,全球正面临高速的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第三,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的压力越来越重,如若不能迅速找到新增耕地的出路,将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及土地利用。

 

  “海水稻”的成功,则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紧锣密鼓地进行推广的同时,“海水稻”还走出了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明星农业项目。不少人认为,“海水稻”的研究是一项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它为过去的“农业荒漠”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世界上更多饱受粮食短缺困扰的人们带来了福音。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