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食安封签”入法前,可通过试错找问题答案(2)
时间:2019-10-31 10: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记者算了笔账,假设一家平台在线商户日均送餐量200单,且每单打包时都会用一个“食安封签”,那么1年需采购7.3万个“食安封签”,如按0.03元/个计,1年要为“食安封签”支出2190元。如果商户为难,那么外卖送餐平台会不会“埋单”?按照饿了么、美团目前在上海的日均送餐量,假设每单都要用一个“食安封签”,成本按0.03元/个计,则年支出约为2190万元。
假设商户或平台承担了“食安封签”成本,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对此,饿了么和美团方面均回应称,平台无任何允许商户向消费者收取“食安封签”费用的设置,日后也会加强告知和宣传,严禁商户借食品安全名义向消费者收取额外费用。不过,据记者了解,许多商户仍可通过菜品涨价方式来“弥补”成本。若平台询问,他们可把原料、人力等成本上涨作为应对理由。
现阶段并不是立法好时机
“食安封签”是有利于食品安全的好事,但诞生时间很短,许多问题需不断试错才能有逐渐清晰的答案。
不少消费者会有疑问:如果“食安封签”是个好办法,为何不在全市范围内要求所有外卖强制执行?
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说,目前,尚无一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或标准提及“食安封签”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外卖送餐被二次污染、人为污染就是一个新问题。法律法规或标准,尚来不及将此纳入其中。因此,一定要将“食安封签”入法或建立相关标准,对企业和商户来说,投放和使用“食安封签”才会有可操作性。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仲徐惠透露,应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之邀,他们正在起草《外卖食品消费纠纷解决指南》,这是一个类似于行业自律规范的指导性文件,鼓励外卖食品消费过程中的参与人员协商约定使用该指南,确定彼此的民事权利义务。
上述草案中就有相当部分的条款涉及“食安封签”,比如明确消费者因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餐饮服务提供者、配送人员不规范使用食品安全封签受到损害的,可向相关责任方请求赔偿损失;又比如,食品安全封签在消费者签收前已经被破坏的,消费者可选择无条件退货等。
“相比法律法规或标准,指南只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但立法是有过程的,我们希望抛砖引玉,为将来的立法环节提供一定的参考。”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协调处副处长陈艳表示。
“最好是立法明确,但现阶段没有立法,不能代表这件事情就没有做的必要。”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全弟认为,“食安封签”的确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平台和商户应当从全局考虑好好算这笔账。是省这些钱,等到发生问题无法明确责任,导致消费纠纷迟迟无法解决,进而影响商誉划算;还是花这笔钱,让消费者放心地享用外卖,进而增进品牌形象划算?答案不言而喻。
但对此也有不同声音。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食安封签”本身是件利于促进社会食品安全信心的好事,但现阶段并不是急着立法的好时候。
唐健盛表示,“食安封签”从诞生至今只有很短时间,许多问题需要通过不断试错才能有逐渐清晰的答案。比如,目前什么是“食安封签”都没有明确界定,有些商户使用的订书钉、透明胶等算不算简易版“食安封签”?又比如通过“食安封签”是否完好,就真的能清晰界定外卖中异物的责任归属?假如“食安封签”被破坏过但又有人换了个新的呢?又或者餐食本身没有食品安全问题,只是“食安封签”在不可抗力下坏了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