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开荒拓土 带动农业产业再升级
时间:2019-10-18 15: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驾车从太原出发,沿108省道一路往南,道路两边田间野趣,景色美不胜收。
历史上,这片晋中盆地曾被称为“昭馀祁泽薮”,传说是大禹劈开灵石口,才使得沼泽变成平坦的沃野。
因此得名的祁县,也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县。
在本轮“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中,祁县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在解决项目用地指标瓶颈的同时,积极投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提升农业资源价值,让千里沃野为乡村振兴增添更多动能。
拆掉废旧厂房,复垦农田还地于民。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最著名就是晋平公大夫姬奚,公元前556年姬奚以分封地为姓,改姓为祁。
人们称颂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当时的城邑就在今天祁县的古县镇。如今的古县镇,除了历史传说之外,更多的是名扬海外的玻璃器皿。
新中国成立前,祁县生产的马灯灯罩就已经畅销四方。如今,祁县玻璃器皿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迭,不少淘汰的玻璃器皿厂仍然占据大量耕地,成为当地发展的顽疾。
在本轮“激发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行动中,祁县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出台相关政策,拆旧复垦。
7月中旬,古县镇温曲村党支部书记郭映强指着一片新开垦的田地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原先村里有10多家村民自办的玻璃器皿厂,由于经营不善,很多企业已经破产。
“但企业厂房还在,因为合同期限没到,一直荒废着,也没人管。”郭映强说,2018年,祁县自然资源局和相关部门开始进行土地增减挂钩工作,经过一年的拆迁和复垦,已经完全恢复了原先的地貌。
“看这一眼望去,平平整整的多好!”郭映强介绍,平整后相关部门还进行了电力和供水改造,原先的普通田地都变成高标准农田。
而根据祁县相关政策,除被拆迁人得到应有的补偿外,这部分土地无偿返还村集体。
“今年先种玉米,明年盘算着搞点设施农业,让村民们看看,种地也能赚钱!”郭映强说。
祁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拆旧复垦,节约了大量的土地以及土地指标。从2011年开始,祁县已经先后完成2200亩增减挂钩任务。
新一轮“激发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行动中,祁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任务再增加1894.29亩,目前已经完成包括古县镇、城赵镇等10多个乡镇在内的两个项目,共计1047.23亩。
拆旧区复垦,一方面可以节省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另一方面所有复垦土地全部建设机井、灌溉管道和田间道路,真正实现复垦的目标。
开发丘陵荒山,农户“上山”也能致富。
祁县之所以在拆旧复垦上下苦功,源于其特有的地理情况。
祁县地势由东南渐向西北倾斜,从山地、丘陵逐渐过渡到平原。超过40%的平原面积,耕地面积达到46万亩。
“从2009年开始,国土、农发、水务、农委四部门共实施农田建设总面积44.98万亩。”祁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除来远、峪口、古县山区的零碎耕地面积外,平川和丘陵区的耕地已全部建设到位。
耕地上已无文章可做的背景下,祁县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丘陵地区。
祁县古县镇子洪村,村民王凤英吃过早饭,走向家背后的山坡。“2003年的时候,家里三个孩子上学,也是因为困难,才打起荒山的主意。”
和往常一样步行几十里山路,一边走一边打理着沿路的核桃树,“前些年没有经验,后来县林业局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才开始有收益。”
如今,王凤英不仅种出了优质棉核桃和玫瑰杏,还成立了核桃树苗木专业合作社,做起了苗木批发的生意。
“去年在山脚下盖了新房,办起了农家乐。今年儿子大学毕业,回家又帮我搞起了电商平台。”王凤英笑着说。
祁县林业局副局长许维村介绍,祁县干果经济林面积5.4万亩,主要以核桃和红枣为主。其中:核桃栽植面积2.78万亩,主要集中在来远镇山区,以及峪口乡、古县镇的后山地区;红枣栽植面积1.01万亩,主要集中在东观镇至来远镇208国道两侧,以及古县镇祁子线县道两侧的村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