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长江已到“无鱼”等级,全面禁渔迫在眉睫

  “2019年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这一空前严格、正在积极推进中的长江“十年禁渔”措施,出自今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份方案的出台,为长江摆脱‘无鱼’等级带来了希望。”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说。

 

  1、江若无鱼,何以渔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多种人为干扰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其中,酷渔滥捕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

 

  “无鱼”二字可谓振聋发聩!

 

  据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介绍,如今“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资源量已大幅萎缩,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从最高1200亿尾降至最低不足10亿尾。部分渔民为了获得捕捞收益,开始采取“电毒炸”“绝户网”等非法作业方式竭泽而渔,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对于长江渔业资源的衰退,感触最深的无疑是渔民。

 

  今年49岁的袁文斌是江西省余干县康山乡的渔民,12岁就在渔船上谋生的他,也是最早一批使用电鱼和“迷魂阵”的人。“迷魂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渔网套渔网,大洞套小洞的方式,在水中画地为牢,让鱼有进无出。

 

  “90年代初,我一网就能拉上四五百斤的鱼,一天能挣近千元。那时六七十斤的大鳡鱼特常见,现在连十斤都捕不到了,一网就能捕到20多条的河鲀鱼,也10多年没见过了。”据袁文斌介绍,鱼越来越少,但违法捕鱼手段却不断升级,甚至有个别不法分子拉起上百米的“绝户网”,将大鱼小鱼一网打尽。

 

  针对这类非法捕鱼手段,曹文宣院士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触目惊心的照片:刚刚结束休渔后,洞庭湖“迷魂阵”的渔获物中尽是白鲢、草鱼和青鱼等经济鱼类的幼鱼,体长基本不超过10厘米,成箱成箱的渔获物中看不到一条大鱼。

 

  “20世纪60年代我在湖口县考察时,每天都能见到100多斤的大青鱼。但现在迷魂阵捕捞到的这些鱼,体重几乎都不超过50克,经济价值很低,只能作为饲料几毛钱一斤出售。这样的捕捞对长江的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曹文宣说。

 

  2、十年禁渔刻不容缓

 

  提起即将落实的“十年禁渔”政策,已经85岁高龄的曹文宣仍有些激动。早在2006年,曹文宣就首次提出长江流域全面禁渔十年的建议。

 

  “为什么是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生长四年才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这些鱼类得以有二到三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曹文宣说。

 

  实际上,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已经长期实行了禁渔期、禁渔区等鱼类资源保护制度。自2003年以来,长江全流域实行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

 

  “但经过三个月的休渔,7月1日开捕后,过去三个月的繁殖成果很快就被消耗殆尽!许多鱼刚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曹文宣感慨。

 

  在中科院院士赵进东看来,每年三个月的禁渔制度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亟须实行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十年全面禁渔,给长江水生生物留出更多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赵进东表示。

 

  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赵进东接过曹文宣的大旗,继续呼吁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如果全面禁渔工作能够真正做好、严格执行,或将成为许多长江水生生物命运的转折点。”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