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升级农机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到2020年,小麦、玉米基本实现生产
时间:2019-10-08 12: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前,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推动河北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迈进。《实施意见》有哪些新目标、新举措、新亮点?长城新媒体联合河北省政务公开办,特别邀请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段玲玲、河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戎美瑞、河北省农业机械鉴定总站站长孙世桢做客演播室,为广大网民朋友进行详细解读。
加快转型升级 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迈进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机装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突破。全省农机总动力由7700万千瓦提升到7800万千瓦以上,农机具配置结构明显优化。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80%提升到83%以上,小麦、玉米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
到2025年,农机装备科技水平明显提升,重点农机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河北制造”更具品牌价值和竞争优势。全省农机总动力稳定在8000万千瓦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88%以上,棉花、油料主产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到70%以上。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已经到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历史阶段。《实施意见》的这一目标要求是从河北地形地貌和产业类型多样的实际出发而制定的。”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段玲玲介绍,河北是全国主要的农机应用大省,近年来,我省农机装备产业持续发展,装备结构明显改善,作业水平大幅提高,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取得明显突破。截至2018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7700万千瓦,占全国总动力7.8%,位居全国三甲。全省农机亩均动力达到0.59千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3个百分点。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7.3万台,配套机具达219.9万套,基本满足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需求。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列。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段玲玲指出,河北农机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农机企业76家,资产总计74.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17亿元,较山东、江苏、河南等先进省份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覆盖不全、薄弱区域“无机可用、无好机用”以及农机发展与农业重点工作结合不紧密,适宜机械化的基础条件建设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河北出台《实施意见》,加快实现河北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10项任务举措 助力农机产业创新发展
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领军企业,对首次认定的农机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性补助,培育5个具有河北特色的优势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每年重点打造农机品牌20个,到2025年引进3家农机装备企业落户河北,每年建设15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每年研发适合薄弱区域的中小型农机具20种、引进转化新产品10项、制定技术规程20项,建设3个10万亩和20个万亩机械化节水农业示范区,到2020年建设智慧农场80个,每年建设农机推广示范基地30个以上……
“《实施条例》从巩固优势农机装备竞争力、推动新型农机装备创新发展、培育农机装备产业集群、推进农机装备品牌建设、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加强薄弱区域新机具新技术研发推广、加快重点领域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实施智慧农机提升行动、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10个方面明确了任务举措,做到了科学化、数字化、具体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瞄准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特色产业机械化短板,明确了量化指标,细化到每项措施,分解到每个年度,做到了可操作、能落地。”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戎美瑞说。
《实施意见》还提出了5个创新举措,在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上提出了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2个举措。其中,在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上,明确提出每年培育托管面积万亩以上的示范组织100个,每年新增农机服务组织200个、创建省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50家的发展目标。在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中,明确3件重点工作:一是每市至少打造3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二是每年培育发展省级示范农业生产联合体50个;三是按规划建设农机具存放和区域农机维修中心,到2020年建成30个。
7项抓手2个保障 为《实施意见》落地赋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