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集团“糖都大王”的转型升级
时间:2019-09-29 17: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19-09-29 来源:华夏时报 浏览:321 “中国糖都”、“中国玉米油城”、“亚洲最大的淀粉糖生产基地”……这些亮闪闪的名片都来自山东省滨州市的一家企业——西王集团。
33年前,西王集团还是一家刚刚起步的油棉厂,刚刚当上西王村支部书记的王勇决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敢闯敢干的王勇提出,“西王要翻身,先要换脑筋”。
上任后,王勇带着人到全国各地考察市场。他穿着一双拖鞋在6天时间里跑3省1市的故事,村里人至今还记忆犹新。
药用葡萄糖市占率亚洲第一
滨州邹平是全国的粮棉大县,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棉花和玉米。结合当地实际,王勇最终决定上马油棉厂项目。
为了筹集资金,王勇把自己经营多年、价值20万元的面粉厂无偿捐给村里,最终和村民一起集资40万元开始建起了油棉厂。1986年10月,邹平县西王福利油棉厂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投产,当年即获得纯利23万元。
从棉花籽上赚到钱的王勇有了更多的想法。1990年,西王村又投资上马了年产3000吨的玉米淀粉厂,这也是西王村历史上第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随着国内对饼干、糕点的需求增加,西王集团的淀粉主要销售给了临沂青援饼干厂等食品企业,获得了不错的效益。
玉米淀粉厂的投产也让西王集团第一次与玉米结缘。1992年,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村办企业已经有了2000多万元的资产。
一粒小小的玉米,不仅可以生产淀粉,还可以榨油。王勇打算在这一粒玉米上进一步深加工。
1999年10月,玉米毛油厂正式投产,西王集团正式开始玉米油的深加工。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如今的西王玉米油已经走入千家万户。2018年尼尔森零售研究数据表明,西王玉米胚芽油市场份额接近30%,稳坐玉米胚芽油第一品牌宝座。
如今的西王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胚芽油生产基地,并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冠名“中国玉米油城”。
不断发展壮大的玉米油板块也在2011年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并更名为西王食品。
数据显示,2018年,西王食品销售小包装食用油17.02万吨,同比增长6.18%,散装食用油8.52万吨,同比增长38.54%。实现营业收入58.45亿元,同比增长4.03%,实现净利润4.68亿元,同比上升36.47%。
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让西王集团受益匪浅。2000年,西王集团参股的先锋粮农登陆上交所,而当时,结晶葡萄糖产业正在中国起步,王勇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投资上马了全国最大的6万吨结晶葡萄糖厂。
如今,西王集团的一水葡萄糖车间已是世界上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水葡萄糖单体车间。
“一水葡萄糖,俗称葡萄糖,是大众公认的历史性糖源,可以玉米等淀粉质农产品为原料深加工获得的天然植物性糖源。”西王集团总工程师王岩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吨玉米的价格大约是2000元,用它生产淀粉的价值在2300元左右,生产一水葡萄糖的价值在3000元左右,进一步延伸加工成药用无水葡萄糖价值高达5500元左右,深加工成结晶果糖则可达到约7000元。
如今,西王集团已经实现年产葡萄糖18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50%,药用葡萄糖国内市场占有率85%,居亚洲第一。
对玉米“吃干榨尽”的西王集团还先后投资十亿多元,历时十一年,自主研发成功结晶果糖生产工艺。
据了解,食用结晶果糖已是国际健康用糖的趋势,发达国家早已将果糖应用于食品、医药、保健品领域。而在国内,结晶果糖只出现在高端饮料、食品中。虽然结晶果糖的利润是葡萄糖的5倍,但是却面临工艺复杂、技术封锁等诸多难题。
通过连续多年的技术研发,西王集团采用连续热结晶工艺,使结晶果糖的生产收率一路攀升至世界水平,产品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并降低了果糖的生产成本。打破了国外对结晶果糖生产技术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