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2766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19-09-28 09:49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发展改革委、银保监会,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支持杂粮种植基地建设
杂粮是我国传统的“小而特”粮食作物,营养丰富,品质优良,既是满足居民健康消费需求的理想选择,也是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替代作物。我部高度重视杂粮生产,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扶持等方式推动杂粮种植基地建设。一是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7年以来,我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编制印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纲要》,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东北地区,因地制宜选择特色粮豆,集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历史文化厚重、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政策、完善用地政策,促进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资金1.6亿元,支持8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二是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在杂粮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选择一批生产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县,开展杂粮等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整建制创建,示范推广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推行“龙头企业+创建区”“合作社+创建区”的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为建设优质特色杂粮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我部以推进国家追溯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统一权威、职责明确、协调联动、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动实现包括杂粮在内的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居民消费安全。此外,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中央财政鼓励保险机构和地方政府探索开展包括杂粮在内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依托,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中国第一,世界有名”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全国知名,区域畅销”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我国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关于扶持杂粮精深加工和产品研发
杂粮的传统消费以原粮直接消费为主,仅有少量用来加工,且附加值不高、食用便利性不强。近年来,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支持杂粮加工业发展,有效提升了杂粮的开发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政策支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指导各地落实财政奖补、融资服务、税收优惠、企业上市、增设保险等配套政策,推进杂粮等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鼓励地方根据中央拨付的转移支付项目资金总量,按照“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方式,在确保完成约束性任务的前提下,统筹用好商品粮大省奖励、产粮大县奖励、“优质粮食工程”奖励等相关项目资金,用于发展杂粮精深加工业。同时,中央持续下调增值税税率,农业深加工产品税率由17%下调至13%,有效降低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国家出台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大幅放宽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并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符合条件的杂粮精深加工企业可依法享受上述税收优惠。二是加强技术研发。依托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设立9家国家杂粮加工技术分中心,实施“杂粮初加工技术装备及综合利用研究与示范”“活性稻米、杂粮食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等2项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推动杂粮初加工技术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促进杂粮全营养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化。同时,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青稞、高粱、谷子、糜子等42个特色产业体系,支持首席科学家42位、岗位科学家1127位、综合试验站站长989位,重点开展杂粮等特色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育种与繁育、病虫害防控、栽培与土肥、农机装备、产品加工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培训指导,有力提升了杂粮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加大信贷支持。2019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和重要特色农产品原料收购的信贷支持,确保同口径涉农贷款持续增长,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涉农贷款余额33.7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3.7%;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5.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17%,其中普惠型涉农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7万亿元,贷款户数58.08万户,为杂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下一步,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杂粮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力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装备,推动杂粮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关于扶持杂粮品牌和营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