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爆款制造机!!贝店水果热销的背后
时间:2019-09-13 06:38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80万斤,抢光了。” 2019年8月下旬,第一批福建红心蜜柚上线贝店,不到24小时,80万斤全部售罄。 “意料之中”,负责该品的贝店买手刘星显得尤其平静,“去年平和蜜柚的热销,好货低价的形象已经‘立’起来了。” 早在2018年9月,福建红心蜜柚就已成为贝店用户有口皆碑的“第一网红水果”, 开售12分钟,10万订单涌入,40万个红心蜜柚卖出; 开售11小时,35万订单成交,140万个红心蜜柚售空,平均每秒卖出35个。 刘星回忆,上线当天,福建红心蜜柚打破了多项纪录,一举夺得贝店史上单品类限时销量冠军。 难能可贵的是,超高销量并没有拉低蜜柚品质,贝店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日1单试吃果,当了30多天的‘小白鼠’” 水果生鲜是典型的非标品,品控难、采买难,甚至物流和配送都是所有商品中物流系统复杂程度最高、管理最难的。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并非易事。 为了给用户带来“高性价比的水果”,实现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贝店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刘星告诉我们,早在3个月前,他就“盯”上了福建平和蜜柚,考察了解今年蜜柚生长情况。得知由于天气因素,蜜柚减产严重,7月初刘星即前往福建平和县,实地考察产区和蜜柚品质。 “水果不同于工厂的标品,只要制定了标准,规范化生产就万事大吉。去年这个镇上的水果好,今年就不一定了,甚至小镇南边和北边的水果口感都会因光照有差异。”所以,采买水果虽有经验加持,但最“偷不得懒”。 到达产区后,刘星还是踏踏实实一个个村镇进行考察、比对,折优选取产地采购,指定供应商。 “贝店对产地的要求极为严苛,平和蜜柚途经琯溪的两个镇蜜柚口感最好,贝店在采购时,甚至会要求只要某个镇某个村的果。”贝店蜜柚供应商负责人金宝表示。 离开产地后,刘星对蜜柚的考察并未结束。7月下旬开始,供应商需将每日新鲜采摘的蜜柚寄往杭州贝店总部,刘星和他的同事们充当“小白鼠”试吃。 “8月底上线蜜柚前,我们收到了50多个蜜柚包裹,每天不断试吃,直到吃到的蜜柚口感好,且连续收到3天的蜜柚口感稳定,才能确定这批果可以上市。”刘星解释道。 “1%不达标,整车卸下重装” 确定上线时间后,刘星将再次启程前往蜜柚产地。这一次,一同前往的还有贝店品控。 “确定上线后,我将与买手一同前往产地,与供应商一起制定产品标准,签订三方协议。”贝店水果品控张伟说。蜜柚的个头、重量、表皮颜色,甚至花斑个数等都将根据贝店FQA制定质量标准,作为后续质检的依据。 上线开卖前几天至发货结束,刘星和品控都要“泡”在产地。备货、打包、发货……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备货量也是个技术活,少则影响发货速度,多则滞销。“每次大促活动,我们都将根据大数据和经验判断备一批货,但总有一批货需要后续补采,这也是产地直采配送慢一直被诟病的点。”刘星坦言,贝店买手团队一直试图在水果品控、物流配送速度、成本之间找到最优解,但再严谨的流程,在非标品面前都不能做到100%的完美。 以品控质检为例,从采摘开始,无论是存储仓、分拨仓都有专人盯着,24小时巡检,各个环节抽检,抽检发现1%未达标,则整车货将重新质检。“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福建,有一批货已经装车,15米的大挂车装了一大半,结果抽检发现1%不合格,又全部卸下、拆开,重检打包,工作量翻倍,但这就是贝店坚持的原则和标准。”刘星回忆道。 严谨如斯,仍有漏网之鱼。所以,贝店上线“坏果必赔”售后服务,全方位保障用户体验。 “热销之后,蜜柚价格每斤上涨7毛” “贝店蜜柚卖得好。”外出采购,刘星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夸奖。贝店“捧红”平和蜜柚这件事,在圈内传开了,更多优质水果上线贝店,成了“网红”。 今年3月,海南贵妃芒上线贝店,24小时卖出368万斤。“15米的大挂车,整整装了71辆。”刘星还透露,8月底,四川黄心猕猴桃上线贝店当天也卖出了269万颗。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