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中国食品商务网移动版

主页 > 行业 >

从“土坷垃”村到美丽富裕乡村的沧桑之变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7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忆往昔,峥嵘岁月。笔者的家乡在滹沱河畔,饶阳县西芦村。几十年沧桑巨变,从“土坷垃”村变成了美丽乡村,形象的讲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小国光”变成了“红富士”。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从站起来当家作主,到走合作化道路,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改革开放实施大包干,到免除农业税,到发放种粮补贴,到探索农业产业化高效化,种植“大棚葡萄”,鼓起乡亲们的腰包,建新房买轿车,追梦升华无止境,幸福生活赛神仙。故乡的70年变化,是一部农民群众由穷到富的大画卷!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笔者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从记事起,家乡属于“一穷二白”,泥泞路、“戳斗房”(即里面是坯,外面是砖),那个“大锅饭”时代,乡亲们为吃穿住烧发愁,解决温饱过上好日子,是一直不懈的追求。当时家乡被称为“土坷垃”村并不奇怪,地处滹沱河泛区,经常发水,建房先垫好几米高的庄基,建房里面是土坯,炕是土坯垒的,屋内当地是土的,锅台也是土坯垒的,村内道路泥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人们做梦也没想到依靠党的好政策,宽畅的水泥道街道硬化,按上了路灯,就是田间道路也成了水泥道。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扶持下,家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大棚葡萄500多个,陆地葡萄1000多亩,已成冠丁农业观光园。西芦村种植的葡萄品种有维多利亚、火焰无核、红地球等。近年来通过葡萄经销商,葡萄“火焰无核”,已飘洋过海出口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今年大棚葡萄“火焰无核”,在地头出售价达到了每公斤18元左右,人们点着到手的钞票,从内心感激党的富民政策,感谢县乡村三级党政组织驰而不息,久久为攻的发展设施葡萄产业。饶阳县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大棚果蔬产业,从流满村几个大棚开始,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设施蔬菜发展到32万亩,设施葡萄达12万亩,家乡在发展富民产业中,找到了大棚致富路。“种上一个棚,当年就脱贫;卖完两棚瓜,轿车开回家;设施葡萄种3棚,小楼也能盖起来”。

 

  以前人们形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忙碌碌发财难;拾柴禾打草,一辈子好不了。”几十年的探索实践,终于实现了庄稼人的发财梦,在白土地里刨出了“金娃娃”,一个大棚收入五六万元,一个温室收入十几万元,已不是神话。

 

  经济收入决定生活标准。家乡从手推车到小拉车,到小驴车,到拖拉机,到“三马”车、到如今的“小轿车”。庄稼人开上了自己的小轿车,真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种惊人速度使乡亲们的梦,越来越升华。30年前,乡亲们有结婚的,自己帮忙找辆吉普车送闺女,在宴席上一位乡亲饮酒过高,话多了起来:“不准那一天咱庄稼人也买个屁股后头冒烟的(轿车)在大街上抖抖风显摆显摆”。人们说他做梦吃肉包——梦想。30年过去了梦想成真,一个小小的村庄1000人左右,去年以来添置轿车20多部,总计近百部轿车,村委会大院成了停车场。

 

  吃的变化,更是令人难以置信,而又无可置疑,从吃不饱喝红薯粥,吃秫面饼、窝窝头,到如今大米白面下馆子。笔者曾记得,上世纪70年代,自己揪过苜蓿,将苜蓿剁烂,掺上玉米面摊糊饼。有一位乡亲在城里串亲,回村后逢人便说亲戚招待的好;“什么时候,咱庄稼人天天吃上一顿烙白饼炒鸡蛋,稀溜溜的大米饭,还有二两酒喝,那可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通过生产队时代搞水利建设,上海河,打井平整土地,深翻改土造良田,科技种田。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农村实行大包干,激发了农民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如今在吃的方面,可以说是过去“大地主”也没享受到的。老人们讲,以前的“地主”也舍不得天天吃白面,更别说天天有肉吃,有奶喝,需省着攒钱添地。现在庄稼人大米白面,肉蛋奶,已经是家常便饭。乡亲们开车到县城下饭店“聚餐”,点上个十来个菜,喝几两小酒已成常态。近年来,乡亲们与时俱进,很多家庭外出旅游,到海南,北戴河,北京,天津,深圳,说走就走,名曰“到外边转转”,彰显了“现代职业农民范儿”,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