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产品出口、进口大数据来了
时间:2019-04-05 09:31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日期:2019-03-18 来源:中国渔业报 浏览:723 出口:鳗鱼、大黄鱼、罗非鱼量额齐增
进口:走私得到遏制,正关水产品量额齐增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根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954.42万吨,总额371.8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33%和14.44%,进出口总量和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全年贸易顺差74.65亿美元,同比收窄23.39亿美元。
一、出口情况
2018年水产品出口量432.20万吨,同比减少0.40%,出口额223.26亿美元,同比增加5.56%。
(一)一般贸易出口呈量额双增
主要品种调结构显成效
2018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308.34万吨,出口额164.4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0.43%和5.16%,分别占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71.34%和73.68%。其中,头足类、罗非鱼、鳗鱼、藻类、大黄鱼是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鳗鱼表现抢眼,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长12.03%和31.21%,达4.64万吨和11.30亿美元。大黄鱼强势扭转去年量额双降的形势,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长24.39%和34.27%。罗非鱼出口企业成功开拓了非洲、墨西哥等其他国际市场,出口量额同比分别增长9.31%和11.64%。淡水小龙虾面对供不应求的国内市场,出口量额分别下降42.45%和11.52%。(见表1)
(二)迎难而上,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减额增
2018年,面对生产要素成本上涨、加工原料价格大幅波动、东南亚等国同构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来进料加工贸易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出口额同比增长5.80%,达55.66亿美元,出口量105.96万吨,同比减少2.00%。细分来看,进料加工出口量86.71万吨,同比下降2.50%,出口额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6%。来料加工出口量19.25万吨,出口额13.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31%和8.29%,出口额占来进料加工出口总额比例为23.69%。
(三)主要出口市场有起有落。
对美国、欧盟、中国台湾、韩国市场出口均量额齐增,对日本、东盟市场出口则量减额增。(见表2)
(四)出口区域布局基本稳定。
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区,出口量额之和分别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量额的98.40%和96.86%。福建和山东继续位居主要出口省份水产品出口额和出口量排名首位。内陆省份中,江西、吉林和湖北依旧位列前三。受小龙虾出口下降影响,湖北全年水产品出口量额同比分别下降59.29%和44.75%。(见表3)
二、进口情况
2018年我国水产品进口量522.22万吨,进口额148.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6.64%和30.99%。
(一)进口结构看,食用水产品进口大增,鱼粉进口量有所下降。来进料加工原料进口量113.83万吨,进口额28.6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8.55%和15.40%。鱼粉进口量有所下降,为146.08万吨,同比减少7.05%,进口额为22.21亿美元,同比增加0.20%。其他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主要供国内食用)产品进口量160.24万吨,进口额76.7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21%和80.21%。其他方式(边境小额贸易、保税区仓储等)进口量102.07万吨,进口额21.01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20.44%和11.97%。
(二)进口市场看,普遍实现量额双增。我国从俄罗斯进口上涨,进口量额分别增加8.24%和42.85%,其中冻鳕鱼、冻大马哈鱼、蟹类等进口量额涨幅较大;从东盟进口量额同比分别增加30.01%和54.09%,其中自越南进口量额大增;从澳大利亚和厄瓜多尔进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15.11%和177.97%,激增品种分别为龙虾和对虾。(见表4)
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水产品外贸实现了稳定增长,并带动了进出口规模达到新的历史高点,主要归于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渔业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水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我国渔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渔业发展总体稳定向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质量逐步提升,虽然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微减0.40%,但优势出口水产品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年仍实现出口额223.26亿美元,同比增加5.56%,再创历史新高。
(二)下调进口关税、居民消费升级
共同促进水产品进口稳定增长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各地对虾投苗情况
- 下一篇:独家授权+私享峰会:品牌进入扩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