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标准化管理概述(3)
时间:2019-07-02 10: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WB11 点击:次
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分为九个阶段,具体包括 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发布、出版、复审、废 止等。我国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与ISO、IEC国际标 准制定程序基本一致。
4.国际标准化
国际和区域标准组织。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分别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
ISO是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负责工业、农业、服 务业和社会管理等各领域(除IEC、ITU以外的领域)的国际标准,其 成员人口占全世界人口97%,成员经济总量占全球的98%,被称为 “技术联合国”。
IEC成立于1906年,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负责制定发布电工电 子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
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是联合国 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始建于1865年,拥有193个成员 国。
截至目前,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已发布国际标准32000多项,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在推动全球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 步、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国标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经济低速增长态势持续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 制定和实施以控制和争夺国际标准制高点为核心的国家标准战略, 协同外交、政治、经济和援助等手段,抢占国际标准制高点,维护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确保自身经济利益及安全。
二是国际标准不断向社会领域拓展。国际标准出现超越传统领域,向社会领域不断拓展的趋势。如ISO先后制定了社会责任、组织 治理、政府效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反贿赂、审计管理和劳工权益保护 等领域的国际标准,深刻影响着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对 国际标准向社会领域拓展的态势十分重视,22个部委联合参与了社 会责任标准的制定,中纪委牵头参与反贿赂标准制定,审计署主导制定了审计管理的国际标准。
三是国际标准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发展。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到来,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均高度重视科技革命和产 业变革相关领域的标准化,共同确定2018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为 “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ISO成立了智能制造战略组,IEC成 立了智能制造评估组,还联合成立了ISO/IEC智能制造路线图特别 工作组。德国发布了第3版《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美国发布了 2.0版《增材制造标准化路线图》,加快新兴产业标准制定。
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
一是我国国际标准化活动地位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国先后成 为ISO和IEC的常任理事国以及ISO技术管理局的常任成员,2014 年我国专家鞍山钢铁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先生当选ISO主席,华能集 团董事长舒印彪先生2018年当选IEC主席,我国专家赵厚麟先生现任ITU的秘书长,三大国际标准组织相继有中国人担任最高领导职 务。
在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领导职务方面,2002年以来,由我国承担的ISO/IEC技术机构的主席从3个增加到70个;秘书处从6个增 加到88个。2016年,我国成功承办了第39届ISO大会。今年,我国还将承办第83届IEC大会。
二是我国国际标准活动“朋友圈”不断扩大。我国与49个国家和地区标准化机构签署了85份合作协议,涵盖了欧洲、美洲、亚洲、 大洋洲主要贸易伙伴国;与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11份合作文件。通 过与美、英、法、德、俄罗斯、东北亚、欧盟和南亚建立的双多边合作 机制,推动了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农业食品、铁路、老年 经济、石墨烯等专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峰论坛上,我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希腊等12个沿线国家共同 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倡议》。
三是我国积极主导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在冶金、有色、船舶、海 洋、轻工、纺织、机械装备、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电力电子、能源、材 料、生物技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主导和参与了一系列国 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2002年以来至今,由我国提出并主导制定的 国际标准从18项增长到583项。近两年,中国在提交ISO/IEC并立 项的国际标准项目200余项,连续多年成为国际标准提案最多国家 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